從鄉村振興到美麗中國,建設美麗鄉村的行動愈加深刻?!罢憬R安指南村示范項目”就是美麗鄉村的一個典型案例。
該項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太湖源頭的南苕溪之濱,是飲用水源保護區,海拔近600米,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村。村子左右兩側分布著470余畝梯田,被稱為華東地區最美古村落之一。
從一開始,該項目的總體規劃就被構想成“全國首個全域村落景區”——一處可將鄉村人居環境改善、鄉村經濟發展與市民休閑旅游目的地建設融為一體,涉及太湖源鎮等鄉鎮約6萬戶的美麗鄉村。
環境問題是決定村落景區品質等級優劣的第一指標,而村落景區污水問題又是決定環境的最主要因素。
2019年,雙良商達在臨安區太湖源鎮等開始實施農村污水提標改造與第三方運維項目,為項目提供“設備+全方案”的服務,探索建設村落景區農村污水處理4.0模式,全面助力全國首個全域村落景區的創建。
機遇與挑戰
事實上,臨安區于2016年就已經實現了農村污水治理全覆蓋。但原有的農村污水治理設施顯然不能完全滿足“打造全域村落景區”的治理要求,對原有的部分設施提升改造的工作被提上日程。
且不說此前接戶管設置不標準,管網滲漏等問題,大大增加了新一輪農村污水提標改造的難度。單是建設村落景區農村污水處理本身,就為新一輪的農村污水提標改造工作提出更大的難題。雙良商達作為“設備+全方案”的提供商,同樣面臨著巨大挑戰。
達標難
首先,作為村落景區標桿,臨安區村落景區的污水會隨著旅游業的淡旺季而呈現相應的極端變化。而農家樂以及民宿酒店的興起,會產生大量低碳氮比、高氮磷且高油脂類污水。進水水質、水量的不穩定,給當前的村鎮廢水處理設施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和影響。
此外,由于村落景區等農村污水治理還處于行業的發展初期,相關標準體系尚未有統一完善的標準,造成了設計、施工、評價和驗收等環節缺乏統一技術標準規范,這也導致了分散式設備質量和處理工藝的良莠不齊,設備不能成套化和標準化,容易造成設備由于質量問題損壞,會影響出水水質的達標及其穩定,最終會影響臨安村落景區的水環境。
建設難
一方面,臨安區地形復雜,大部分鄉村地處山區,不便于設備及施工材料的運輸及安裝,特別是在管網的建設和維護上,相比于其他地區,難度更大。
另一方面,由于前期建設的項目大多采用土建工程,部分終端,特別是管網存在滲漏等質量問題,極易造成雨天水量變大,污水被稀釋,不僅直接影響到污水的收集,還大幅降低了生化效率,進一步影響出水效果。
管理難
和其它農村污水站點一樣,臨安區1466個站點分布在全區各個鄉鎮,且大多在野外較偏遠區域,基本處于無人值守、自動運行的模式。盡管智能化運維監管平臺已應用于分散式污水,但由于缺乏前端監測以及后端的大數據分析反饋,加上智能化平臺的成本高,難以滿足村落景區的有效低成本應用,污水設備的運維難度比較大。
突破與創新
針對建設難、達標難的問題,雙良商達在收集模式、站點選址、站點規模等方面進行提升,并對管網進行全面的盤查修復。
此外,雙良商達在項目上創造性的引入了FBR發酵槽設備。該設備通過現代發酵強化技術,能有效解決低碳氮比條件下除磷脫氮的難題,提高污水排放標準,提高終端處理設施的可靠性及穩定性。
在后期運維管理上,雙良商達利用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結合農村污水處理工藝,探索出一套基于大數據管理運用的農村污水處理智能監控系統,形成村落景區智慧運行監管模式,實現區域性統籌管理,在資金成本有限的基礎上,支撐臨安村落景區處理終端運行監管效果的精細化提升,解決臨安村落景區污水處理的諸多管理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利舊”和“回用”是項目的一大亮點。
在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A標準的出水標準下,經處理后的農村污水可用于公廁“沖廁”、周邊農田灌溉以及綠化等,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設施。而產生的污泥也可同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制成農家肥,實現資源化利用。
農村污水治理的首要目標是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雙良商達在臨安項目站點景觀設計上,充分融合山地的特征,草木沙石就地取材,采用生活化“枯山水”造景手法,一方面可以做到低成本、免維護(省去了拔草等維護工作,一場大雨過后,站點一洗如新)。另外又能滿足改善農村環境的需求,簡潔、美觀,和村莊融為一體,和諧共生,提升村民的獲得感。
- 我認為像臨安這樣,將農村打造成一個景區,是農村未來比較理想的發展狀態。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村勞動力需求問題,農村也有自己的產業和經濟來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空心化現象;另一方面,美麗鄉村的建設,能緩解城市的發展壓力。其實在江浙或者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農村已經在這么做了。
—— 雙良商達董事長鄭展望
通過“全域村落景觀”項目的實施,雙良商達探索實踐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的處理技術工藝、智能化設備以及智慧化管理系統,為村落景區生活污水治理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文章來源于恩維聯合環境 ,作者M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