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地方法規,科學合理、務實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完善。持續強化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深入推進放管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排污許可制等改革事項,鞏固完善責任、監管、保障、社會行動等治理體系,鏈條完善、職責清晰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制度日益健全,法治化、市場化、科技化生態環境治理手段進一步豐富。
低碳轉型發展綠意十足。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圍繞“六新產業”發展和“四新設施”建設,全方位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綠色產業體系強勢崛起,奧迪一汽新能源、紅旗新能源、比亞迪動力電池、吉化120萬噸乙烯等重大項目相繼啟動實施,冰雪旅游、生態旅游發展勢頭強勁,農林經濟規模化發展。綠色能源體系全面布局,西部“陸上風光三峽”、東部“山水蓄能三峽”加快推進,“氫動吉林”行動啟動實施。綠色交通體系提速推進,全面實施綠色公路建設,深入推進綠色出行“續航工程”和“旗E春城、旗動吉林”工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正在加速構建。
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深入人心。積極營造全民共治氛圍,深入開展 “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行動。以百姓對生活環境的所見所感為著力點,加快建設良好城鄉環境,積極打造綠意盎然的園林城市,全省有15個市縣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截至2022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地率和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38.92%、42.6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4.45平方米。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95%以上的行政村基本實現清潔干凈目標。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態環境改善,鞏固提升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氛圍日益濃厚。
(二)問題挑戰
白山松水育吉地,北國風光煥新顏。吉林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奮力拼搏,但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吉林的“新擔當、新突破、新作為”的重大職責使命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總體要求,仍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未來一段時間,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仍將全面深入推進,經濟發展帶來的能源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統籌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面臨挑戰。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尚需持續調整優化,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還需注入強勁動力,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仍低于全國總體水平,順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全面完成“雙碳”目標面臨挑戰。生態環境改善成效仍不穩固。環境質量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不可控因素多,重污染天氣、劣Ⅴ類水體和黑臭水體尚未穩定消除,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的布局性短板、城鄉差距較為突出,生態環境監管仍以行政手段為主,體制機制政策創新不足,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面臨挑戰。生態產品供應尚不充足。生態資源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綠色GDP、人均綠色GDP在全國排名靠后,為人民群眾供應多元化、全方位的生態產品能力不強,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仍需提質增效,全面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面臨挑戰。生態系統健康穩定還需鞏固。吉林地處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關鍵節點,擁有長白山、松嫩平原等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生物種質資源庫,但同時也面臨生態安全、氣候安全等領域全球長期風險挑戰。
(三)形勢機遇
按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總體戰略安排,到2035年,吉林要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是吉林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也是不斷厚植生態強省優勢、開創美麗吉林建設新局面的重要時期,在勇于直面挑戰的同時,更要牢牢把握重大歷史機遇。
忠實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遵循,為美麗吉林建設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動力和實踐偉力。
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注吉林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次視察吉林,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擘畫了“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吉林新篇章”的宏偉藍圖,為美麗吉林建設謀定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指引。
充分利用國家重大戰略疊加紅利。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緊抓住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和國家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有力契機,全面實施“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落實打造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中心樞紐等重大區域戰略,全力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中韓國際合作示范區等重大平臺建設,為美麗吉林建設提供戰略牽引,注入全新動能。
著力推動新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發展。數字信息和綠色低碳技術加速發展并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通,為美麗吉林建設提供了激活綠色潛力、釋放綠色效應、賦能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的美麗吉林形勢良好、前景輝煌、未來可期。
二、擘畫“白山松水 煥美吉林”的美麗畫卷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扎實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生態強省戰略,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綠色、安全、肥沃、優美、富饒、現代為目標,以“綠色引領”“安全筑底”“黑土強基”“環境增彩”“兩山推動”“多元共治”為主要路徑,全面建設發展方式綠色低碳、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糧食生產健康安全、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生態價值充分釋放、治理模式智慧高效的美麗吉林,讓山清水秀、繁星閃爍、鳥語花香、虎嘯鶴鳴常駐白山松水間,讓區域經濟協調穩健、城鄉發展交相輝映、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生態文明熠熠生輝成為老工業基地的嶄新標識,全面打造“白山松水 煥美吉林”的美麗中國建設吉林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整體和局部、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充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優勢、培育可持續發展動能,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反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為美麗吉林建設鋪就綠色底色。
堅持系統觀念,整體推進。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保持戰略定力,強化系統設計,以全局視角和系統工程思路,強化政策措施協同增效,整盤推進美麗吉林建設。
堅持深化改革,守正創新。以改革為先導和突破,積極探索多元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模式、手段,加快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創新步伐,著力打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充分釋放生態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推動生態強省戰略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提質增效。
堅持生態惠民,共建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構建多元互動、共享共治、全民參與的生態環境社會治理新格局,有效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的突出問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不斷豐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戰略定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加快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打造清潔低碳、動力強勁的轉型發展樣板;堅決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持續性、多樣性,建設命脈相連、持續穩定的生態安全樣板;強化黑土地保護,建設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建設沃野千里、優質高效的綠色農業樣板;以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為抓手,守護好吉林的綠水青山黑土地、藍天白云好空氣,建設藍天碧水、健康和諧的宜居家園樣板;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利用,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提升,建設糧香果鮮、冰興雪旺的生態振興樣板;著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建設智慧高效、現代文明的環境治理樣板,以“五大樣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生的美麗中國先行區,推動吉林省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
高標準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典范區。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刻認識吉林地處“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區位意義和東北森林帶、北方防風固沙帶的核心作用,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修復,以綠美吉林、林草濕生態連通、萬里綠水長廊等重大工程為抓手,全面提升長白山森林水源涵養、松嫩平原森林草原防風固沙等重點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全省統一有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推動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全面保護,打造命脈相連、持續穩定、物種豐富的生態安全樣板,將吉林建設成為高標準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典范區,有效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全國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堅決扛穩國家糧食安全重任,以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產能、促進黑土地資源永續利用為核心,堅持“種”“養”結合,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持續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高標準推進“千億斤糧食”工程,全過程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通過打造沃野千里、優質高效的綠色農業樣板,將吉林建設成為全國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全力助推吉林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
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引領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打通“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渠道為突破口,統籌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鞏固提升綠色農產品和冰雪旅游等優勢生態產業,建立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打造糧香果鮮、冰興雪旺的生態振興樣板,將吉林建設成為綠水青山、冰天雪地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引領區,推動“生態+產業”成為吉林經濟的新增長點。
(四)總體目標
以綠色、安全、肥沃、優美、富饒、現代為總目標,持續深化生態強省建設,全力推動美麗吉林建設,努力把“白山松水 煥美吉林”的宏偉藍圖,轉化為天藍地綠、鳥語花香,山青水秀、虎嘯鶴鳴,沃野千里、疏朗有致,綠色繁榮、詩意宜居的精彩畫卷。
第一階段(2023-2027年):補齊短板、深入攻堅,夯實美麗吉林建設基礎。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產業結構沿著綠色發展道路不斷優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突破,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明顯成效。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
——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重要區域生態功能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結構更加健康,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安全得到切實維護。森林覆蓋率達到45.8%,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穩定在72.3%,濕地保護率達到45.22%。
——黑土地保護成效顯著,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全省黑土地數量不減少、質量穩步提高、生態條件逐步改善。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4000萬畝,典型黑土區保護面積達到3000萬畝、黑土地保護工程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1g/kg。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基本補齊,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逐步提升??諝赓|量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地級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3%以上,細顆粒物濃度控制在28微克/立方米以下,重污染天氣基本消除。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力爭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劣Ⅴ類水體和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環境質量穩定向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過到95%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市場交易機制初步形成,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機制進一步完善,生態示范創建全域推進,綠色農業、冰雪旅游等特色產業持續壯大。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規模占食用農產品比重逐年增加,冰雪文化旅游總收入穩步提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達到12個。
——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新進步,生態環境法治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監管執法效能持續提升,監測站網布局持續優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生態文化價值培育初顯成效,美麗吉林建設熱潮和全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熱情全面掀起。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達到80%,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達到85%。
第二階段(2028-2030年):提質加速、跨越發展,美麗吉林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有效優化,碳達峰目標順利實現。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影響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城鄉人居環境品質顯著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持續性穩定性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健全,生態經濟效益顯著增強,生態產品品牌響亮全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會充分感受到美麗吉林建設帶來的巨大變化,全體人民對美麗吉林建設更加憧憬和充滿信心。
第三階段(2031-2035年):全面提升、示范引領,美麗中國吉林樣板基本建成。綠色發展內生動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全面優化,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和新常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環境品質比肩國際一流,綠水青山黑土地、藍天白云好空氣成為人民高品質生活的標配,全省人民生產生活在良好優美的生態環境中,生態環境自豪感、幸福感由然而生。生態系統多樣性持續性穩定性顯著提升,牢不可破的生態安全屏障基本筑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建立,生態經濟成為振興發展的重要支撐。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全面形成,生態文化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理念,美麗吉林建設的文化底蘊更加厚重,智慧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現代吉林成色更足。
三、綠色引領,建設清潔低碳、動力強勁的轉型發展樣板
面向“雙碳”目標,深入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持續優化國土空間布局,以綠色低碳為引領,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重要抓手,推動工業、能源、交通、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轉型發展,著力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不斷降低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損耗強度,提高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塑強吉林綠色競爭力。
(一)構建有序美好的國土空間格局
強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引領。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全面推進“一圈”(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四軸”(琿烏開發開放、沿邊開發開放、哈大先進制造業、集雙南部門戶)成為區域增長極。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空間,推動長春特大型現代化城市建設,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力,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大中小城市有機整合、格秩有序發展。打造和諧共生的生態空間,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嚴格控制城鎮建設占用農業和生態空間,確保自然生態環境寧靜祥和,夯實安全永續發展基礎。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體系。深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全域覆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制度,嚴格執行土地使用標準,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力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加強人為活動管控,確保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嚴守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建立動態更新和調整機制,完善“三線一單”生態環境空間管控體系。
(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推動完善落實“雙碳”戰略工作機制。深入落實碳達峰實施方案,統籌推進碳達峰“十大行動”。在碳排放強度控制基礎上,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強碳排放總量控制基礎能力和制度建設。推進碳排放統計核算,逐年實現溫室氣體清單連續年度編制。實施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持續推進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碳中和路徑、機制、科學技術和標準規范研究。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完善碳排放交易履約工作機制,開展碳普惠全民行動。
推進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面推進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探索多領域、多層級各具特色的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路徑,在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控煤減排、清潔能源替代等方面實現突破。提升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等領域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治理水平。以區域、城市、園區、企業等為單元,開展多層次協同創新試點。到2035年,多層次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治理體系全面建成。
充分挖掘資源碳匯潛能。增強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的固碳作用。著力推進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推進實施東北森林帶等重點生態工程,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實施森林撫育經營和低效林改造,不斷提高森林質量和林木蓄積量。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大草原災害防控力度,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深度挖掘西部地區河湖沼澤碳匯潛力,穩定提升草地濕地固碳能力。加強退化耕地治理,提升農田有機質含量,增加農田碳匯。推動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回收利用和能效提升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量化核證,鼓勵相關項目主動參與減排。探索碳匯審定、核算、登記、交易等技術體系和管理制度,積極開發碳匯金融產品。
(三)加快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推行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建立重點行業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的綠色標準體系,著力培育一批綠色設計企業、綠色示范工廠、綠色示范園區。推動工業重點領域新建項目能耗、環保達到標桿水平。嚴把“兩高一低”項目準入關口,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推動重點行業產能裝備改造升級,推進農產品加工、建材、化工、印染、電鍍等產業向集群化、集聚化方向發展,推動石化產業由“原料型”向“材料型”轉變。提升清潔生產水平,推動長流程煉鋼轉型為電爐短流程煉鋼,引導煉化企業“減油增化”,推動焦化、鋼鐵、農副食品加工、印染、氮肥等行業達到清潔生產Ⅰ級水平。高標準建設吉西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到2035年,綠色制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廣泛形成。
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堅持以“六新產業”為方向,以“四新設施”建設為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生態化、綠色化發展,加快謀劃一批強基礎、促發展、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實施綠色低碳創新行動技術,加快推進工業產品生態設計和綠色制造研發應用,突出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引導汽車制造等支柱產業全產業鏈綠色升級。大力培育輕量化新材料,推進原材料節約和資源循環利用。建立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積極培育壯大環保產業,培育一體化的綜合服務商、環保龍頭骨干企業,形成一批由龍頭企業引領、中小型企業配套、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環保產業新格局。
(四)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推進清潔能源快速發展。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充分發揮風、光、生物質等清潔能源優勢,以光伏、風電、氫能、水能等為重點,建立多元能源供應體系。打造國家級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加快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山水蓄能三峽”、“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新能源產業“綠電+消納”試點創建,創新新能源項目開發模式。用好綠電產業園區載體,加快白城、松原、雙遼“綠電”示范園區建設,引進一批高載能產業項目,提升清潔能源本地消納能力。鼓勵生物質發電、生物質清潔供暖、生物天然氣等生物質能多元化發展。推廣干熱巖地熱采暖示范工程。實施“氫動吉林”行動,打造‘一區、兩軸、四基地’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
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嚴格控制化石能源消費。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十四五”時期嚴控煤炭消費增長,“十五五”時期逐步減少。石油消費“十五五”時期進入峰值平臺期。嚴格審批(核準、備案)新增耗煤項目,實行煤炭消費目標管理和減量替代管理。嚴格控制煤電裝機規模,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節能升級和靈活性改造。有序關停改造分散燃煤鍋爐和小火電,逐步減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燒。因地制宜推進煤改電、煤改生物質。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30%以上,電力用煤占煤炭消費總量占比超過75%,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40%左右。
(五)提升交通運輸綠色化水平
推動交通運輸體系升級。深入推動大宗貨物“公轉鐵”,圍繞汽車、糧食等大宗貨物運輸,大力發展鐵路集裝箱運輸、多式聯運、甩掛運輸。推進鐵路專用線規劃建設,擴大鐵路專用線覆蓋范圍,滿足大型工礦企業及大型物流園區“公轉鐵”需求。深入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等慢行服務系統,倡導綠色出行。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維護全過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建設綠色公路、綠色鐵路、綠色航空。
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推進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輛在城市公交、城市配送等領域應用。公共交通等領域新增或更換作業車輛優先采用清潔能源車輛。深入實施“旗E春城、旗動吉林”行動,加快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探索。探索推廣氫能等新能源交通工具。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和智慧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在樞紐場站和停車場內建設充電設施。
(六)加快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提升綠色建筑、綠色建造水平。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大力推進城鎮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節能改造。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使用超低能耗和近零碳建筑。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全面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加快建筑用能電氣化和低碳化,開展建筑屋頂光伏行動,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電氣化普及率。推進綠色農房建設和既有農房節能改造。到2035年,城鄉建筑全面實現清潔取暖,城鄉建設全面實現綠色發展。
推動各類資源節約利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全面落實綠色低碳要求。推動建立以綠色低碳為突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加強建筑拆除管控,杜絕大拆大建。健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制度,實施節地增效行動,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實施城市、園區、重點行業節能降碳重點工程,持續深化重點領域節能,加強新型基礎設施用能管理,推進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增效。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推進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尾礦回收利用。
專欄1綠色低碳發展重大工程
1.綠色制造重大工程。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深入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圍繞“六新產業”發展和“四新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和環保產業,壯大新能源汽車、商用衛星、節能環保、生物技術等戰略新興產業,加快推進一汽奧迪新能源、紅旗新能源、吉化120萬噸乙烯系列轉型升級重大項目,圍繞新能源裝備制造、智能電網、氫能等重點領域,積極引進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新動能。
2.工業綠色化改造工程。開展清潔生產行動,強化能耗、水耗、環保、安全和技術等標準約束,加快鋼鐵、石化、有色等重點行業全流程綠色化改造。圍繞鋼鐵、石化、化工等重點領域,積極組織創建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示范,積極創建省級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
3.綠色循環化改造工程。按照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的原則,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鼓勵工業企業、園區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余能利用和工業綠電微電網建設,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實施電機、變壓器等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行動、工業污水資源化利用行動。實施余熱余壓回收、中水回用、廢渣資源化等綠色化改造工程,促進生產過程廢棄物和資源循環利用。
4.能源結構優化工程。加快推進“陸上風光三峽”“兩橫三縱一中心”油氣管網、“吉電南送”特高壓通道、“山水蓄能三峽”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生產基地和綠色能源示范區。實施清潔能源替代行動,因地制宜開展煤改氣、煤改電、煤改生物質,提高天然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
5.交通結構優化工程。開展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行動,推進氫燃料電池在公交車、輕重型貨車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實施交通基礎設施節能改造工程,積極打造綠色公路、綠色鐵路、綠色港口、綠色空港。深入實施綠色出行“續航”工程,推進“旗E春城 旗動吉林”項目實施,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區、兩軸、四基地’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推動氫能基礎設施網絡化發展。
四、安全筑底,建設命脈相連、持續穩定的生態安全樣板
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為底線,筑牢“兩屏兩廊一網”生態安全格局,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強化關鍵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一)筑牢“兩屏兩廊一網”生態安全格局
東部地區以長白山為核心,強化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功能,筑牢東部森林生態安全屏障。西部地區以向海、莫莫格、大布蘇等草原濕地為主體,提升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等能力,鞏固西部防風固沙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松遼主要河流水系生態保護,重點打造松花江、遼河兩大水系生態廊道,串聯東西生態屏障。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配合推進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建設,有序推進長白山、松嫩鶴鄉國家公園創建,構建分級分類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16%。
(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
強化生態系統整體性保護修復。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要河流、廊道交匯處、生態過渡帶等區域為重點,加快實施河流沿岸生態修復、森林修復、草原治理、自然濕地恢復、沙化土地治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持續開展綠美吉林行動,加快建設東北森林帶、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帶。實施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提升生態系統完整性。推進城市生態建設與修復,系統開展山體、江河、湖泊、濕地、岸線等治理和修復。完善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成效評估監管機制。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提到至46%,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完善生態系統監督管理體系。健全生態保護監測體系,推動建設長白山“空天地”一體生態監測網絡,開展重點區域流域、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域監測評估。強化生態保護執法監督,加強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專項行動,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和督查執法,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態破壞事件。深入開展毀林毀濕毀草等非法侵占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排查整治。
(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推進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落實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體系,加強對長白山、松嫩平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的保護監督。優先保護東北虎、野生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地,推進丹頂鶴、白鸛、大鴇等重點保護鳥類遷飛通道建設,提升在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中的重要“驛站”作用,提升保護生態連通性。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提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到2035年,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得到全面保護。
加強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完善長白山物種基因庫,特別是北方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打造長白山“天然博物館”珍稀植物擴繁保護體系。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等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為重點,重點加強東北虎、東北豹、中華秋沙鴨、白鶴、丹頂鶴、東北紅豆杉等珍稀瀕危物種、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人工繁育研究及野化放歸工作。優化建設動植物園、瀕危植物擴繁和遷地保護中心各級各類搶救性遷地保護設施。
加強生物安全管理。依托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監測信息云平臺。強化全鏈條防控和系統治理,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的環境風險檢測、識別、評價和檢測。加強有害生物防治。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加強進境動植物檢驗檢疫和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健全種質資源保存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創新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模式,遏制物種資源流失喪失。
(四)積極適應氣候變化
開展適應氣候變化“十大行動”,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立氣候變化觀測網絡,提升氣候系統監測分析能力,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強化綜合防災減災。倡導綠色低碳設計理念,實施城市生態修復和功能完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提升等城市更新重點工程,推動基礎設施與重大工程氣候韌性建設,提高市政、水利等城市基礎設施的氣候韌性,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安全韌性城市、海綿城市。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與洪水風險防控體系,強化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治理能力,積極應對濕地面積減少、凍土脆弱性增加等氣候變化風險。到2035年,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專欄2 生態安全保障重大工程
1.生態環境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實施長白山森林生態保育工程,推動長白山三江源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開展長白山東部森林保護修復綜合治理工程、長白山主脈森林保護修復綜合治理工程、鴨綠江重要源流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開展松花江流域中游綜合治理、西部生態綜合治理、嫩江中游退化草原濕地綜合治理、西部鹽堿地生態治理、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等重點工程,整體提升區域流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2.大規模國土綠化工程。持續推進林草濕生態連通工程,重點實施“綠滿山川”森林植被恢復、“林廊環繞”防護林建設、“水草相依”草原濕地恢復、“城鄉一體”綠化美化等7大工程。持續實施“綠美吉林”行動,加快建設東北森林帶、北方(吉林西部)防沙帶等重大生態工程。持續開展長白山林地清收,加快推進遼源、通化、白山等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城鄉綠化美化工程,進一步加強城市公園綠地建設,著力推進園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建設。
3.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以珍稀野生動物生態廊道、重點保護鳥類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實施全域生態廊道體系建設工程。以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為重點,持續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生境恢復工程,突出中華秋沙鴨、丹頂鶴等旗艦物種保護。以北藥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建設為重點,實施長白山物種基因庫建設工程。以松材線蟲、美國白蛾、互花米草、薇甘菊等為重點,實施重大林草外來入侵物種治理工程。以長白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松嫩平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等重點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工程,加強對長白山、查干湖等重點區位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工作。持續實施自然保護地“綠盾”專項行動,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體系建設。
五、黑土強基,建設沃野千里、優質高效的綠色農業樣板
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要求,注重“種”與“養”結合,高質量推進吉林省“千億斤糧食”工程,持續推進“黑土糧倉”科技會戰,有力發展現代化綠色農業發展,積極打造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
(一)強化黑土地保護
鞏固提升土壤環境質量。以治理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為導向,按照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要求,實施土壤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逐步恢復地力。加強土壤源頭控制,強化優先保護類耕地保護,分階段推進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溯源和整治全覆蓋,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降低大氣重金屬沉降對土壤的累積性風險。依法推進農用地分類管理制度,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嚴格管控區域,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管控修復。推動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對黑土地退化和水資源超載地區開展生態化治理,恢復黑土區田間生物群落。
強化分區分類整治修復。中部地區以提質增肥為主攻方向,重點采取保護性耕作“梨樹模式”、深松深翻等技術措施,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田設施保障能力,打造黑土地核心保護區。西部地區以改良培肥為主攻方向,探索改良治理鹽堿化耕地技術路徑,實施種養結合與增施有機肥,配套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和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工程,打造西部生態農業示范區和后備耕地資源潛力區。東部地區以固土保肥為主攻方向,開展小流域、侵蝕溝、坡耕地綜合治理和土壤酸化治理技術示范,治理水土流失,打造東部黑土地綠色轉型和綜合治理示范區。
(二)提升黑土地利用水平
全面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增加土壤有機質、保水保肥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保護性耕作、耕地地力培肥等重大工程建設。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推動“梨樹模式”擴面增質,擴大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面積,加強肥沃耕作層培育,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加快推進大安、鎮賚、前郭、乾安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國家試點建設。確保到2035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000億斤,打造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核心區。
完善科技支撐創新驅動。深入實施“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協同攻關,形成與黑土地保護技術需求契合度較高的科技創新體系。結合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黑土地保護體制機制和技術模式創新。完善黑土地保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機制,以規模經營實現黑土地大面積保護。
(三)加快綠色農業發展
建設綠色農業全產業鏈。著力發展新農業,突出種子技術、耕種技術、園藝特產、食品加工一體化、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形成產業規模和品牌效應。圍繞玉米、水稻、林特等優勢農產品,建設一批綠色食品產業集聚區,布局一批現代農業示范點,加快建設玉米水稻、雜糧雜豆、人參、梅花鹿等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產業“十大產業集群”,著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以農產品生產、加工、秸稈青貯黃貯、肉牛養殖、有機肥生產、有機肥還田等主要產業環節為基礎,構建閉合式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鏈,通過廢棄物交換、循環利用、要素結合和產業聯接等形式,構建相互依存、密切聯系、協同作用的生態循環農業體系。全面推廣綠色清潔種養方式,積極推廣農藥減量控害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提高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完善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補貼政策,支持對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收集利用。
專欄3 黑土地保護重大工程
1.耕地安全保障工程。開展黑土地資源調查,建立黑土地耕地數量和質量檔案。建設耕地質量監測網絡,構建省縣聯動的耕地(黑土地)質量保護大數據平臺。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修復工程,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管控修復,確保全部實現安全利用。開展土壤環境質量鞏固提升行動,實施水土環境風險協同防控。
2.黑土地保護治理工程。實施“吉林省黑土地保護與高效利用科技創新”重大科技專項,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建設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農膜回收利用等綠色生產技術。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侵蝕溝專項治理工程,優化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農業技術和管理措施,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實施鹽堿地改良治理工程,加大吉林西部中低產田改造力度。
3.糧食安全保障工程。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吉林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工程,全面實施良田建設、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水利保障、種業振興、農業機械化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培育、產糧大縣振興、智慧農業建設“八大工程”。開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建設3個萬畝級核心示范基地。
4.綠色農業建設工程。壯大生態食品、經濟林等特色資源產業,建設吉林西部雜糧雜豆等一批綠色食品產業集聚區,推進查干湖生態漁業發展。實施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工程,全面推廣綠色清潔種養方式,加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生物防治、飛防作業等農業綠色技術,加快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全面加強畜禽污染防治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六、環境增彩,建設藍天碧水、健康和諧的宜居家園樣板
深化山水生態基底和城鄉發展建設互融互動,以更高標準守護好吉林蔚藍天空、清澈河水、潔凈土地和安全環境,打造美麗吉林魅力空間,持續改善人居生態環境,提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幸福感、滿足感。
(一)守護美麗吉林幸福藍天
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協同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對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實行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聚焦細顆粒物污染,以秋冬季為重點時段,以采暖燃煤污染治理、秸稈處置、揚塵精細化管理等為抓手,加強中部城市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聚焦臭氧污染防治,以夏季為重點時段,加強VOCs、氮氧化物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遏制臭氧濃度上升趨勢。強化省際間溝通協調、聯合執法、跨區域執法和交叉執法等聯動合作,協同開展燃煤污染、秸稈焚燒污染等區域共性污染問題治理。
突出重點領域治理。嚴格落實秸稈全域禁燒,推動完善秸稈全量化處置長效機制,大力推進秸稈還田、“秸稈變肉”等重大工程,持續提高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能力。深化燃煤污染綜合整治,嚴控新建燃煤鍋爐,推動大型燃煤鍋爐、鋼鐵、水泥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進清潔取暖改造。持續開展清潔柴油貨車、清潔柴油機、清潔運輸、清潔油品等專項行動,嚴格執行車用汽油質量標準。深入推進工業污染源治理,以鋼鐵、水泥、焦化、玻璃、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推進氮氧化物深度治理;深入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減排,以石化、化工、涂裝、醫藥、包裝印刷、油品儲運銷等行業為重點,安全高效推進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深化重污染天氣應對績效分級,支持創建A級企業。到2027年,細顆粒物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到2035年,細顆粒物濃度下降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
加強其他涉氣污染物治理。加強化工、制藥、工業涂裝等行業的惡臭污染綜合治理,垃圾收集、污水集中式處理等設施加大密閉收集力度,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惡臭污染問題。加強餐飲業油煙精細化管理,機關、學校食堂等按規范要求安裝和使用油煙凈化器,鼓勵餐飲街油煙“綠島”建設。嚴格涉有毒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開展鉛、汞、錫、苯并(a)芘、二噁英等有毒有害大氣污染物調查監測,加強金屬冶煉、危廢焚燒等重點行業排放管控,強化生物質鍋爐燃料品質和排放管控。
(二)維護美麗吉林魅力綠水
強化水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吉林水網骨干工程建設,提高流域水資源供給能力。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推動建設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循環利用有機結合的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體系。深入實施節水行動,強化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建設節水型城市(縣城)。推進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力爭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全覆蓋。加快地下水飲用水水源補給區劃定,確保傍河型地下水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加強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
提升水環境質量。強化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深化流域分區管理體系,完善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嚴格流域水質長效管控,持續深化“四個第一時間”管控機制,著力提升優良水體比例,全力消除劣V類水體,基本消除縣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加強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建成排污口監測監管體系。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推進老舊城區、城鄉結合部和城中村污水管網建設。加快完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鼓勵以縣(市)為單位整體推進鄉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維。優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積極推進美麗河湖建設,打造“一城一品、一縣一河”樣板河湖取得突破。到2035年,重要江河湖庫水生態優良水體比例達到85%以上,全省主要河湖基本建成美麗河湖。
推動水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河流湖庫生態流量保障,顯著提升松花江主要支流生態流量保障程度,逐步退還遼河被擠占的河湖生態用水。持續推進萬里綠水長廊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河湖生態隔離帶。深入開展江河源頭區涵養林建設,東部諸河源頭區重點建設水源涵養區、生態緩沖帶,中部地區重點加強生態保護帶、水土保持林建設,西部地區加強河湖連通、濕地修復,穩定擴大濕地面積。加強漁業資源保護,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有效提升水生生物多樣性。
(三)保護美麗吉林潔凈沃土
推進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嚴格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利用,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的地塊,不得開工建設與風險管控和修復無關的項目。從嚴管控農藥、化工等行業的重度污染地塊規劃用途,確需開發利用地塊,鼓勵用于拓展生態空間。推動重點地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推進騰退地塊風險管控和修復。有序進行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防范企業地下水污染風險。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纖維V類水比例控制在20%以內,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系統。加強垃圾填埋場滲濾液安全處置和焚燒廠飛灰無害化處置,加快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建設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加強產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廢舊路面材料和建筑垃圾循環利用。推進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規范拆解處理,開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依托一汽集團構建覆蓋“設計-生產-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環節的汽車行業循環產業鏈,圍繞綠電產業發展建立廢舊風電葉片、廢舊儲能電池循環產業鏈。推進秸稈、脫硫石膏、動力電池、廢電路板、餐廚垃圾等廢棄物高值化綜合利用,加快建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到2027年,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全域建成“無廢城市”。
(四)打造美麗吉林康寧環境
提升聲環境質量。加強噪聲源頭防控,在交通運輸規劃等相關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噪聲敏感建筑物布局等環節,落實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和民用建筑隔聲設計有關標準要求。統籌做好監測點位優化布局、自動監測設施建設并組網運行等工作。開展聲環境功能區評估與調整,全面落實聲環境功能區劃制度。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突出工業生產、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商業經營等重點領域、重點時段的噪聲污染管控,完善噪聲污染治理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分類建設寧靜場所,引導公眾自覺維護寧靜環境。
加強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和新污染物治理。建立有毒有害化學品環境風險管理體系,嚴格履行化學品環境國際公約要求,推動相關重污染企業搬遷入園或依法關閉。實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動方案,針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等新污染物,實施調查監測和環境風險評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制度。持續推進新污染物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與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確保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生態環境安全。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完善核與輻射應急響應體系。加強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強化危險廢物、尾礦庫、重金屬等重點領域以及管轄邊境地區環境隱患排查和風險防控。優化重點江河石油化工、制藥、尾礦庫等高風險行業空間布局,規范沿河化工園區布局。加大工業集中區、化工園區、化工和危險化學品單位、危險廢物處置單位監管力度。強化重金屬風險防控,開展重點河流湖庫、水源地、農田等環境敏感區域周邊涉重金屬企業排查整治,開展河湖底泥、灘涂重金屬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或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風險調查與評估。
強化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探索建立健全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研究開展生態環境健康風險識別與排查,加強生物安全、室內環境健康等領域環境與健康科學研究。開展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提升活動,全面提高公眾環境健康保障水平。
(五)建設美麗吉林宜居家園
建設美麗城市。以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為導向,建設新時代美麗城市。長春市對標國內先進一流環境品質,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示范全省美麗城市建設;吉林、四平、遼源等城市推動現代產業集聚與環境品質同步發展,打造產業興旺、生活舒適的美麗城市建設樣板;松原、白城等城市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建設振興發展、環境優良的生態環境美麗城市;通化、白山、延吉以生態旅游城市建設為載體,充分彰顯林海雪原、邊境風情,建設東北地區獨具特色、幸福宜居的美麗城市。梅河口、長白山高標準推進旅游名城、旅游示范區建設,融合建設小而美、小而精的生態優美、環境友好美麗城市。
建設美麗縣城。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大力發展縣域經濟,規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順應城鎮化發展規律和人口流動趨勢,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補短板強弱項,推動環境公共服務能力與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鼓勵各縣(市、區)結合地形地貌、生態特征、環境基礎,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模式,建設各美其美的美麗縣城。
建設美麗鄉村。以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持續打好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行動,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加大農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力度,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農村生活污水就近就地資源化利用。實施“十縣引領、百村示范、千村美麗、萬村整治”工程,開展整縣整村試點示范,啟動美麗鄉村示范縣創建,每年優選打造200個左右高標準美麗鄉村示范村、1000個左右美麗鄉村,所有行政村同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風貌引導,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建設美麗細胞。圍繞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重點領域,夯實“美麗細胞”工程。充分發揮黨政引領作用,帶頭使用節能環保產品,厲行勤儉節約,開展綠色辦公、綠色采購、綠色用能,積極創建美麗機關;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將環保意識和行動貫穿于管理、教育、教學和建設整體活動中,創建美麗校園;發揮社區社會治理“神經末梢”作用,綜合整治社區環境衛生,建設美麗街道、美麗社區;推廣先進綠色生產理念和管理模式,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物流及循環利用體系,創建美麗園區、工廠、商場、酒店等;發揮家庭社會細胞作用,營造清潔生活環境,節約家庭資源,開展垃圾分類,建設美麗家庭。
專欄4 環境質量提升重大工程
1.幸福藍天建設工程。實施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石化、焦化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治理工程,長春市、吉林市、松原市等地推進汽車制造、石化等重點行業深度治理。開展氮氧化物深度治理工程,推動大型燃煤鍋爐、鋼鐵、水泥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水泥、焦化、玻璃等行業提標改造工程。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工程,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重點行業,建設適宜高效的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實施散煤清潔化治理、柴油貨車污染防治、秸稈資源綜合化利用等重點工程。
2.魅力綠水建設工程。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園區及企業污水治理、大型灌區農田退水治理等重點工程。實施“美麗河湖”建設工程,推動河湖水系連通工程,推進萬里綠水長廊建設,加快東遼河、招蘇臺河、條子河、渾江、輝發河、飲馬河等重點干支流河道生態修復,遼河流域、長春飲馬河流域、溫德河流域、長春新凱河流域污染治理,查干湖水生態修復與治理,向海、莫莫格、波羅湖等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加快建設“大水網”,推進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引嫩入白擴建工程等大水網工程規劃建設。
3.潔凈沃土建設工程。實施耕地周邊涉重金屬排放企業提標改造及排污口整治,深入開展有色、電鍍等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治理。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耕地資源質量監測工程,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嚴格管控區域。大力實施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修復工程。
4.康寧環境建設工程。開展聲屏障設施建設工程。開展化工、制藥、工業涂裝等行業的惡臭污染綜合治理工程。開展餐廚油煙凈化工程,鼓勵餐飲街油煙“綠島”建設。深化全省域“無廢城市”建設,推進實施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城市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農村固體廢物、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工程。建設長春循環經濟產業開發區、長春寬城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白山市、吉林蛟河經濟開發區(吉林蛟河天崗石材產業園區)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等循環利用產業基地。推動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工程建設。實施化學物質替代和減排工程。
5.宜居家園建設工程。開展美麗城市、美麗縣城、美麗鄉村創建行動,推行美麗機關、美麗校園、美麗街道、美麗社區、美麗工廠、美麗園區等多領域美麗細胞建設工程,為美麗吉林建設提供廣泛、豐富的社會基礎。
七、“兩山”推動,建設糧香果鮮、冰興雪旺的生態振興樣板
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堅持保護生態和發展生態旅游相得益彰,打造冰雪、避暑“雙品牌”,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暢通“綠水青山”“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示范寒冷地區“兩山”轉化新模式、新路徑、新成效。
(一)提升生態農產品價值轉化能力
增加生態農產品供給。著力發展高品質生態農業,創建一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打造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區。推行綠色生態種養模式,重點發展長白山寒地藍莓、葡萄、食(藥)用菌、山野菜、林蛙、冷水魚等特色種植養殖產業,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品種。推進農畜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東部地區依托人參產業園區建設,穩步推進人參產業轉型升級和集群式發展。加快建設延邊黃牛、長白山黑豬、林蛙、鹿、柞蟬等養殖基地。中部地區加快提升玉米生產核心功能,打造“吉林大米”生產基地。西部地區以大安、通榆、洮北等縣(市、區)為重點,鞏固“雜糧雜豆之鄉”地位。以通榆、鎮賚、長嶺等縣(市、區)為重點,加快布局一批以奶牛、肉牛、肉羊、肉鵝為主的草食畜牧業養殖核心示范區,發展資源節約型循環農牧業。
促進生態農產品價值增值。鼓勵吉林大米、吉林雜糧雜豆、長白山人參、長白山黑木耳、吉林梅花鹿等特色品牌持續發揮影響力,打造“吉字號”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生態產品品牌價值。打造“吉林肉?!眳^域公共品牌和“吉?!辈褪称放?。加強生態產品品牌保護、培育和營銷,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國內外影響力大的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生態精品品牌。主動開展地理標志農產品的培育和保護,實施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長白山人參等品牌躍升工程,推動吉林大米、吉林玉米、長白山人參等“吉字號”品牌做大做強。
(二)推動生態冰雪資源價值轉化提升
打造生態旅游品牌。以“生態吉林”為主題,依托自然風光、歷史文化遺存,大力發展冰雪旅游、避暑旅游、紅色文化旅游、邊境旅游等生態旅游業。以“溫爽吉林”為主線,打造冰雪、避暑“雙品牌”,做強夏季避暑休閑、冬季冰雪旅游兩大產品,構建聯動冬夏、帶動春秋、驅動全年、四季皆有特色的全域、全季大旅游發展格局,到2035年建設成為世界級四季生態旅游目的地。擴大“22℃的夏天·清爽吉林”的旅游品牌影響力,大力發展和升級森林避暑、山岳避暑、親水避暑、城市避暑、鄉居避暑、露營避暑、親子研學等類型的避暑旅游產品。做強以“長白天下雪”世界生態品牌為主的“霧凇、滑雪、冬捕、溫泉”四大冰雪旅游品牌。高質量建設“冰雪絲路”創新先導區,加快完善冰雪經濟體系,推動冰雪旅游、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全鏈條發展。
提升生態旅游品質。建設生態旅游城鎮,突出海綿城市、田園城市、低碳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等生態特色,建設環城游憩帶、城市公園、主題公園、休閑街區、體育公園、城市綠道、森林公園、風光帶、城市夜游、旅游演藝等生態城市旅游融合產品。提升農村生態旅游品質,打造國家公園小鎮、自然公園小鎮、農業公園、休閑農(牧)場、智慧農莊、鄉村民宿、民俗旅游、鄉居度假等多種類型的生態鄉村產品,重點發展長吉都市圈周邊鄉村、環長白山鄉村、沿松花江鄉村、邊境鄉村、草原濕地等鄉村群落。
嚴格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三線一單”等工作要求,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旅游資源開發控制在生態資源承載力以內。嚴格執行自然生態保護地、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要求,研究制定以全域旅游為主導的相關規范標準。結合城市綜合管理、鄉村環境整治等工作,在城市和鄉村旅游功能區范圍內,重點加強污水處理、垃圾分類等環境整治工作。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試點探索生態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相得益彰的體制機制。倡導文明旅行,推動全省及各市縣建立綠色飯店、綠色溫泉、綠色民俗、綠色餐飲、綠色交通等綠色認證體系。
(三)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構建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登記確權、價值評估、考核應用機制。按照國家要求,研究落實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和價值核算規范,適時評估各地生態保護成效和生態產品價值。研究建立生態產品價值統計制度,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體現市場供需關系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形成以生態產品自身經濟效益為主的回報機制。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的應用,確保生態產品保值增值。探索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政府決策和績效考核評價中的應用。
示范“兩山”轉化典型模式。全域推進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強化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引領,廣泛開展省級生態縣、省級“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構建點面結合,多層級、多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偨Y、宣傳、推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發展經驗,聚焦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不斷豐富、拓展“兩山”轉化路徑。
專欄5 “兩山轉化”重大工程
1.特色品牌提升工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開展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市縣創建活動,實施吉林大米、吉林鮮食玉米、長白山人參等品牌躍升工程,打造“吉字號”生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推動千萬頭肉牛建設工程上規模上水平,打造“吉林肉牛”區域公共品牌和“吉?!辈褪称放?。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建設國際領先的三大作物人工智能育種研究平臺。
2.生態旅游產品建設工程。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強化“清爽吉林·22℃的夏天”和“溫暖相約·冬季到吉林來玩雪”雙品牌,建設全國領先的生態旅游強省和世界級冰雪旅游目的地。實施長白山國家森林步道建設工程,推動嫩江灣、查干湖、長春北湖濕地等5A級景區建設,打造長白山、松花江、北大湖、松花湖、蓮花山等世界級生態旅游景區和滑雪度假區。建設生態旅游城鎮,打造一批生態城市旅游融合產品。實施鄉村旅游“十百千萬”工程,開展生態旅游示范區創建活動,打造鴨綠江等鄉村旅游產業帶。
3.生態資源保護工程。融合生態旅游發展,協同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綜合治理,做好草原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推進向海、莫莫格、哈泥等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實施生態旅游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加強對生態旅游區的廢棄物的妥善管理,全面推廣景區、社區生活垃圾分類,持續推進廁所革命。
4.“兩山”轉化制度建設工程。實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制度建設重大工程,完善技術支撐與試點示范,探索建立生態產品調查監測、生態資產確權登記、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價、考核應用等“兩山”轉化制度體系,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延邊州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建設。
八、多元共治,建設智慧高效、現代文明的環境治理樣板
深化、拓展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手段、模式,加快生態環境制度體系、生態系統監管執法、市場經濟手段激勵、數字賦能科技支撐、文化引領全民共治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創新步伐,推動以行政手段主導的治理模式向市場手段、技術手段、法律手段、意識引領手段等多種治理模式轉變,提升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構建多元共建責任體系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深入落實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依法依規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專項督察和督察“回頭看”。強化河湖長制、林長制,打造幸福河湖。
壓實企業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實行企業按證排污、政府依證監管。構建以信用評價為基礎的環保行業信用監管體系。建立違法企業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企業依法依規納入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依法向社會公開。健全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鼓勵企業開展環境、社會、治理(ESG)信息披露。引導各類資本參與環境治理投資、建設、運行,主動推行綠色生產轉型,建設開放繁榮市場。推動行業協會商會組織開展行業調查研究、運行監測和發展趨勢分析,搭建政企信息溝通共享途徑,發揮各行業協會、商會對環境治理的支撐作用。
推動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完善公眾有獎舉報機制,健全環境決策公眾參與機制,利用信、訪、網、電、微等渠道暢通環保監督渠道,鼓勵新聞媒體對各類破壞生態環境問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曝光。引導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環境治理。
(二)健全生態環境監管制度
完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深入落實生態環境領域法治政府建設,強化生態環境法規標準保障,完善生態環境領域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制定修訂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地方標準,健全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評估機制。
健全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動建立“三線一單”考核評估機制,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完善環評源頭預防管理體系,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度,加快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立法進程。健全森林、耕地、濕地、草原等領域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和跨地區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差異化補償。探索建立補償資金與破壞生態環境相關產業逆向關聯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方法和實施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修復與損害賠償的執行和監督,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與檢察公益訴訟制度銜接機制。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職能作用,強化對生態和環境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深化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加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行政執法與司法協同合作,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全面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實施市縣生態環境隊伍培訓工程,強化人才隊伍專業化培養和裝備現代化配置,切實提升基層生態環境部門履職能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執法方式方法,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動監控為主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全面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執法“四張清單”和柔性執法,健全交叉執法、異地執法、提級辦理等機制。
健全區域聯保共治機制。促進東北地區多層次、多方位合作,推進東部通化、白山、延邊地區與黑龍江、遼寧合作共建東北東部綠色經濟帶,推動西部松原、白城地區與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合作共建東北西部生態經濟帶,加強與內蒙古在煤炭、電力等能源領域合作。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推動與周邊省份建立流域協同治理新機制,推進統一規劃、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東北亞地方合作圓桌會議機制,開展綠色低碳發展交流與合作。
(三)創新市場經濟激勵機制
深化生態環境價格改革。建立健全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價格機制,建立完善能源消費政策機制。完善環境稅收和價格收費機制,全面落實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節水等稅收優惠政策。健全城鎮生活污水、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完善農業水價、綠色電價制度。完善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利用。建立企業生態環保費用提取使用制度。
建立環境權益交易機制。深入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探索水權、排污權等市場化交易機制,深度參與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完善確權、登記、抵押、流轉等配套管理制度,創新市場化交易模式。深入推進合同能源管理,推動有機產品認證。
積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基金、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機構向具有顯著碳減排效應的重點項目提供長期限優惠利率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依托核心企業創新授信機制,鼓勵支持生態產業鏈金融模式。充分發揮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支持長春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申建工作,建立健全綠色項目庫、碳資產管理平臺、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等綠色金融配套基礎設施體系,有效發揮金融對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加快氣候投融資模式、產品和服務創新。深化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環保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四)強化數字環??萍贾?/p>
統籌建設智慧環保平臺。探索打通生態環境數據與自然資源和規劃、城市管理、交通運輸、氣象等部門數據共享通道,建立環境監測、監管執法、企業環境行為和環境信用評價、信訪投訴等信息綜合分析平臺,打通信息和數據綜合應用通道。以“數字吉林”建設為引領,統籌推進數字吉林發展和智慧環保系統建設,依托“數字吉林”大數據平臺建設打造智慧環保平臺,加快推進數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在生態環境和美麗建設領域的創新應用。創新“互聯網+環保政務”服務模式,促進環境公共服務的便民化。
建設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快構建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全面提高監測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水平。健全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責任體系,完善各環境要素全覆蓋的監測質量監督體系。加強溫室氣體、生態、新污染物、噪聲、農村環境、輻射等監測能力建設,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協同監測全覆蓋,提升生態環境質量預測預報水平。推動實現環境質量及重點污染源預報預警,建立監測預警應急統一平臺。
提升生態環境科技研發力量。聚焦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等領域,布局一批前瞻性、引領性技術攻關項目,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核心綠色技術。充分發揮“大院大所”的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推動開展綠色低碳領域科研合作和技術交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研深度融合,引導企業、高效、科研單位在綠色技術領域建設一批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等一系列創新平臺載體。推進中國-白俄羅斯先進材料與制造“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國際合作平臺建設,圍繞新能源及光電磁材料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穩步擴大開放型國際合作,促進吉林與東北亞相關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清潔能源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及產品“走出去”。
(五)加強生態文化道德引領
繁榮弘揚生態文化。實施生態文化弘揚工程,推動冰雪文化、紅色文化、工業文化、農耕漁獵文化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生態文明實踐經驗相融合,傳承和發揚長白山生態文化、黑土地現代農業文化、查干湖漁獵文化、河湖濕地保護文化,總結提煉典型實踐模式,謀劃一批生態文明模式創新試點,不斷豐富新時代生態文化體系的內涵和外延。深入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廣泛動員社區、學校、廠礦、家庭和個人積極行動。做好“六五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節點社會宣傳活動。推進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壯大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力量,推動環保社會組織和志愿者隊伍規范健康發展。加大環境公益廣告宣傳力度,研發推廣環境文化產品,推出一批生態文化精品力作,促進生態文學繁榮發展。
培育生態道德意識。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闡釋,依托現有機構和人員成立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弘揚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提高生態文化自信。深化環保設施開放,充分利用博物館、展覽館、科教館等實踐基地,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生動實踐。加強《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十條》傳播,充分利用各類自然教育平臺,積極建設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場館,舉辦形式多樣的生態教育研修和培訓活動。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突出典型宣傳,開展“吉林好人·最美基層環保人”等優秀典型推選活動,大力宣傳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業績突出的典型企業、典型經驗做法、先進個人。
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依托美麗細胞建設工程,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持續推進綠色低碳辦公、綠色旅游、綠色出行,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商場等綠色生活創建行動。著力推進綠色產品消費,推行綠色認證、綠色標識,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倡導綠色低碳消費。全面實行垃圾分類,實現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全覆蓋。強化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自覺減少噪聲、油煙等污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持續推進“光盤”行動。
專欄6 生態文化培育重大工程
1.生態文化弘揚工程。實施生態文化弘揚工程,總結提煉典型實踐模式,謀劃一批生態文明模式創新試點。研發推廣環境文化產品,開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采風等活動,推出一批生態文化精品力作。
2.生態教育基地建設工程。依托現有機構和人員成立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成果。積極建設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場館,舉辦形式多樣的生態教育研修和培訓活動。打造美麗中國建設教育實踐基地。
3.生態文明宣傳工程。組織面向學校、企業、農村、環保社會組織等的生態環境主題宣傳實踐活動。加大環境公益廣告宣傳力度,開展“生態強省”“美麗中國吉林樣板”等主題宣傳、“白山松水行”等主題采訪報道。開展“吉林好人·最美基層環保人”“最美生態環境志愿者”等優秀典型推選活動、“生態環境小博士”“優秀生態文化作品巡演”等品牌社會宣傳活動。
4.綠色生活引領工程。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綠色生活創建活動。深化公交都市建設。組織開展各類環保實踐活動,鼓勵綠色旅游、綠色消費。全面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
5.多元參與共治工程。推廣綠色辦公,創建節約型機關。搭建市場主體、社會工作者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類平臺和載體,推進生態環境志愿服務體系建設。暢通信、訪、網、電、微等渠道,持續推動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完善公眾生態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
九、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美麗吉林建設的全面領導,將《規劃綱要》實施納入吉林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建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美麗吉林建設各項工作的整體部署。分階段制定美麗吉林建設行動方案,進一步分解目標任務、細化工作舉措、落實責任單位。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自覺承擔《規劃綱要》實施的主體責任,把美麗吉林建設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整合資源、加強協作,結合工作實際,編制本地區美麗建設規劃或實施方案,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確保美麗吉林建設各項部署落到實處。
(二)強化落地實施
建立美麗吉林建設重點項目推進機制,不斷提升重大工程謀劃能力,積極謀劃、滾動實施、持續推進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工程。各級政府要把美麗吉林建設相關工程任務落實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重點保障。省本級各類專項資金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給予環境項目一定資金支撐獎補。各級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投資基金、政府債券,全面推進美麗吉林建設。規范有序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運用土地、規劃、金融、價格等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美麗吉林建設。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美麗吉林建設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
(三)開展評估考核
突出目標導向,研究建立美麗吉林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按照國家、省相關要求,做好與生態強省、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評估工作的銜接,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參考。將美麗吉林建設成效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政績考核,對工作成效顯著的地區,按照有關規定納入有關表彰獎勵評選推薦范圍。
(四)推動典型示范
堅持“點面結合、多層推進”,分模式、分梯隊開展美麗市縣、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田園、美麗社區、美麗街道、美麗園區、美麗工廠、美麗學校等美麗細胞建設探索實踐,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和單位申報有關美麗中國建設的各類國家級示范試點。鼓勵開展美麗建設規劃政策、投融資等工作創新,對美麗吉林建設真抓實干、工作成效明顯的進行表揚激勵。
(五)加強宣傳交流
利用多樣化的媒介,加強《規劃綱要》解讀,持續開展美麗吉林建設典型模式、示范樣板的總結、宣傳工作,推動典型模式在全省、全國推廣落地??偨Y美麗吉林建設創新性綠色發展成果,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遠東開發建設。推動多層次、多維度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建設,強化吉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相關成果與模式的國際化應用,不斷開創享譽海外的“美麗中國”吉林樣板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