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引入生活垃圾分類智能管理系統,實現“數字化到家到社、數字化分層培訓”。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建成街道生活垃圾分類智慧監管平臺,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的智能化與信息化。通過數字“智理”手段,工作人員可精確梳理出農戶垃圾分類的投放清單,實現對每日垃圾收集量、分類正確率等數據的實時監測。目前,在研口經合社垃圾分類示范創建基地設立智能監管系統與大數據平臺,全街道已實現垃圾分類正確率95%以上。
街道聯合環衛所等部門,探索智慧收運體系,建立與生活垃圾分類相銜接的一體化收運網絡,建立垃圾分類收運服務、監管機制,由分類垃圾中轉運輸收運方式改為分類垃圾直接運輸收運方式,大大節約了收運成本。為摸清生活垃圾產生渠道及規模,街道發揮黨員、群眾、巡邏車隊和紅領巾4支志愿服務隊的作用,分片區登記收運工作數據,再通過逐項量化分析,形成統計數據,對處置站點處理能力進行精準分配,進一步估算處理能力,優化收運路線,分配保障范圍。同時,街道會同環衛所加強對保潔收運人員的培訓管理。實行培訓上崗制,定時定量工作制,“上墻上心”制,時刻對照、時刻提醒,推動精細化管理、規范化運作。目前已累計培訓上崗工作人員180余人,垃圾分類分揀員“二次分揀”正確率均達95%以上。
該項目基于垃圾四分法,改革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實現生活垃圾減量目標,創新出垃圾分類“4+1”新模式。垃圾四分法包括: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易腐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其中,將其他垃圾中“廢紙、餐巾紙、衛生間廢紙、竹木筷子、紙餐具、紙杯子”等分離出來成為“1”;將其他垃圾中“大骨頭、果殼、山核桃殼、貝殼、榴蓮殼、螺絲殼”等歸類到易腐垃圾。通過與易腐垃圾、園林垃圾等按配比加工,統一處理并就地資源化利用,實現“垃圾減量”。
引進建筑垃圾、園林垃圾、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加工機器,將建筑垃圾、園林垃圾、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分別加工粉碎成小顆粒。其中,園林垃圾進行半堆肥,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混合發酵處置。經過優化配比,目前形成四種新型有機肥產品,用于經濟作物種植和特種動物養殖基料,通過整合現有技術,實現垃圾再減量及種養殖一體化閉合循環。
例如臨安指南村采用了商達公用的分散式易腐垃圾發酵設備。依托商達水環境研究所研發的微生物菌劑,在溫度75℃,濕度60%,C/N為30:1的條件下發酵兩天,完成固廢的發酵腐熟化處理,可產出C/N為15:1的深褐色有機肥料,其種子發芽指數(GI)可達90%。該設備每日可處理廚余垃圾和污泥的混合物0.4噸,肥料用于百草園和指南生態農場的施肥,實現分散式易腐垃圾處理資源化利用的微循環。
街道積極對接浙江農林大學環資院教授及專家,研究引進臺灣先進發酵機器設備,創建5000多平方的垃圾分類“分解站”,精選工藝技術,實現垃圾就地資源化,并有效解決垃圾加工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同時,街道創立了2個垃圾分類科研基地,建立了6個有機垃圾高值化利用示范點。將研口經合社和孝村村打造為垃圾分類“靚潔青山湖”示范基地,以點帶面逐漸向周邊村社進行輻射,推動垃圾就地高值化利用實現全域覆蓋。
臨安區通過開創垃圾分類“4+1”新模式,借助生活垃圾智能管理系統,有效推動社區生活垃圾就地高值化利用,可大量減少填埋、焚燒等處置過程產生的二次污染,實現減污資源化協調增效。通過政府支持、專家指導、協同合作,推動了區域內生活垃圾管理、處置與再利用,形成固體廢物治理“綠色循環”之路。